增量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020-05-20 13:10 来源:网友分享
1400
不管是什么行业的政策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更,但是政策动态更新速度太快,部分企业在反映学习速度已经跟不上更新速度了,所以就有很多小伙伴来咨询,增量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具体的内容小编整理了以下资料,大家看完就知道了.

增量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1. 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2. 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

3.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的;

4.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的;

5. 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

增量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什么是增量留抵税额?

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年3月底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

2019年4月1日以后新设立的纳税人,2019年3月底的留抵税额为0,因此其增量留抵税额即当期的期末留抵税额.

为什么只对增量部分给予退税?

对增量部分给予退税,一方面是基于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考虑,若一次性将存量和增量的留抵税额全部退税,财政短期内不可承受.因而这次只对增量部分实施留抵退税,存量部分视情况逐步消化.

当期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计算公式?

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

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扣抵进项税额的比重.

案例说明

如何计算增量留抵税额

某企业2019年3月底存量留抵50万元,4月-9月的留抵税额分别为60、55、80、70、90和100万元.假定4月-9月该企业进项构成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完税凭证对应进项占全部进项的比重为90%,且同时满足其他四项退税条件.

是否符合留抵退税的条件?计算退税额是多少?

由于纳税人连续6个月都有增量留抵税额,且9月增量留抵税额为50万元,并同时满足其他四项退税条件.

则在10月份纳税申报期时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留抵税额=50*90%*60%=27万元.

如果该企业10月收到了27万元退税款,则该企业10月的留抵税额就应从100万元调减为73万元(100-27=73).

此后,纳税人可将10月份作为起始月,再往后连续计算6个月来看增量留抵税额的情况,如再次满足退税条件,可继续按规定申请留抵退税.

增量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的问题会计学堂小编分五点为大家做了分析,具体小编不再赘言,但是增值税进项税额高于销项税额,符合上述要求,高出部分企业可以向税务局申请退税,也可以留到下期抵扣,大家如果看完本文内容还想了解更多相关财务知识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更新.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财务预算编制中弹性预算怎么设计
    财务预算编制中弹性预算怎么设计?根据小编老师的理解,在企业财务预算中所谓弹性预算说的就是可以通过动态调整预算的方式来应对企业实际业务量与预算基准之间的差异,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适应企业业务量的变化。关于弹性预算的编制设计可以按照下述文章步骤进行操作,小编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希望对你们理解与学习有所启发的。
    2025-09-22 12
  • 管理会计的作业基础预算怎么编制
    管理会计的作业基础预算怎么编制?根据小编老师的经验,对于企业管理会计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对此财务预算的编制则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指定的。具体的编制步骤则是可以按照四个步骤来执行的,第一步就是将其战略目标和预算的紧密相连,第二步是深入分析当前的作业活动等,其他的编制步骤小编老师将会在下述文章中进行阐述,希望对你们理解有用。
    2025-09-22 13
  • 财务预算中的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怎么选
    财务预算中的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怎么选?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解读,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都是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中的方法之一,两种方法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来选择预算方法的话,那么小编老师倒是建议你们可以从这两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缺点开始学习,相关的知识已经整理好在下述文章中,读完之后对你们理解肯定有帮助的。
    2025-09-23 11
  • 财务系统数据迁移前如何做数据清洗
    财务系统数据迁移前如何做数据清洗?据小编老师所知,在公司财务系统中对于数据迁移的情形还是是有发生的,比如说新旧系统的迁移,历史数据的迁移等等;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关于公司财务系统在迁移之后的数据清洗操作肯定是需要掌握的,这个系统迁移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你们目前还不知道的话,可以来阅读下述文字,对你们理解和学习肯定有所启发的。
    2025-09-26 9
  • 管理会计的生命周期成本法如何落地应用
    管理会计的生命周期成本法如何落地应用?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概念的理解,相信很多学员们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小编老师不知道的是学员们是否清楚生命周期成本法在管理会计中的使用有哪些,学员们该如何进行应用;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的,今天小编老师将会在下述文字中对此进行一一的介绍,有兴趣的学员们可以来阅读下文,说不定对你们学习都有启发。
    2025-09-27 13
  •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怎么落地执行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怎么落地执行?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可持续披露准则要求,对于企业可持续披露的时候一定需要依法合理合规的落地执行。按照小编老师的理解,针对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落地执行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在下述文章中小编老师将会针对其中比较核心的内容进行阐述,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说不定对你们理解这个可持续披露的内容有所启发的。
    2025-09-30 8
相关问题
  • 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纳税人可以在报送期末留抵税额时,申请退还未使用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 2、纳税人属于小规模纳税人,且当月因税收征管要求报送期末留抵税额; 3、纳税人报送的期末留抵税额,其中未使用部分应当退还; 4、当月已经申报期末留抵税额,报送时间在当月税务机关规定的申报期内; 5、期末留抵税额未使用部分,在报送期末留抵税额时申请退还,且本月报税月应收税款总额等于0。 拓展知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是指本月应纳税款为零的情况下,将上月应纳税款的一部分留抵当月纳税款的情况,其中上月应纳税款的一部分留抵当月纳税款,在税务机关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申请退还。

  • 需申请留抵退税的 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呢?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20号)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以下称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一)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二)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   (三)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的;   (四)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的;   (五)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   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年3月底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   二、纳税人当期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   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   三、纳税人申请办理留抵退税,应于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次月起,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以下称申报期)内,完成本期增值税纳税申报后,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办税服务厅提交《退(抵)税申请表》(见附件)。

  • 符合条件,立即申请留抵退税符合条件,暂不申请留抵退税不符合条件,不申请留抵退税暂时想要继续留底抵税,应该选哪个呢

    符合条件,暂不申请留抵退税

  • "符合条件,立即申请留抵退税符合条件,暂不申请留抵退税不符合条件,不申请留抵退税暂时想要继续留底抵税,应该选哪个呢"

    "符合条件,立即申请留抵退税”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您最大化省税。但是,如果您暂时不打算申请留抵退税,那么请选择“暂不申请留抵退税”选项,这样您仍然可以保留抵税资格,以备将来使用。

  • 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39公告规定,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1、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2、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      3、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的;      4、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的;      5、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

圈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