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是?

2023-06-28 17:27 来源:网友分享
735
纺织行业有预算成本核算法和实际成本核算法作为产品价格调整的方法,另外还有综合成本核算方法,提高了成本核算准确性和灵活性。

纺织行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是?

纺织行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包括两种:1、预算成本核算法:预算成本核算法是纺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的经济效益预算,把各种费用都纳入其中,按预算中的总成本除以预计产量,计算出单件产品的标准成本,从而确定产品的价格。2、实际成本核算法:实际成本核算法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的费用情况,将财务账户中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分析制造等各种各样的成本纳入其中,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以此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

拓展一:纺织行业不仅需要根据成本核算结果来调整产品价格,还需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以使产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拓展二:除了上述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还有一种综合成本核算方法,它将预算成本核算法和实际成本核算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实际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成本核算准确性,并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灵活性。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企业重组义务确认与计量原则
    企业重组义务确认与计量原则是什么?按照小编老师的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是需要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则是企业重组义务的确认,第二部分则是企业重组义务的计量。首先,企业重组义务的确认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以的,这点小编老师将会在下述文章阐述,而对于计量原则的理解小编老师将会在下述文章中进行一一阐述,如果你们对此内容有兴趣,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试试。
    2025-08-25 11
  • 公司注销时留抵进项税额能否退还
    公司注销时留抵进项税额能否退还?按照相关事项的公告,对于企业在申请注销时发现还有留抵增值税进项税额,那么这个时候企业是不可以直接申请退回的,但是特殊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则是可以申请退回的;那么在下述文章中,小编老师将会分别从一般情况下不可退回和清算所得中的处理角度给你们阐述这个留抵增值税进项税的退税处理,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兴趣,都是可以来阅读下述文字。
    2025-08-28 14
相关问题
  • 纺织业计算产品成本怎么算,有哪些方法

    您好 产品成本计算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种法。 品种法是指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比如:发电、供水、采掘等企业。 它的主要特点是: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品种。 2、品种法下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 3、如果企业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分批法 分批法是以产品的批别作为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比如:造船、重型机器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 它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由于产品的批别大多是根据销货订单确定的,因此,这种方法又称订单法。成本核算对象是购买者事先订货或企业规定的产品批别。 2、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但与财务报告期不一致。 3、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因此在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 3、分步法 分步法,是按照生产过程中各个加工步骤(分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比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 它的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 2、月末为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还需要将归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其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加工步骤。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成本核算对象就是该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采用分步法计算成本,具体包括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性生产的企业。例如,纺织厂的棉纱,钢铁厂的生铁、钢锭等。 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一般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但又不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的企业。 纺织业计算产品成本一般采用分步法

  • 纺织工业成本核算适用什么方法核算

    纺织企业的特点就是大批量、连续性、产成品规格繁多等。 一般的棉纺织企业的工艺环节是比较多的。 但是对于只有在外浆纱(形成浆纱费用)-穿经-织造-整理入库简单。 面料成本=原料成本+织造费用+染色印花后整理加工费+检验打卷包装费用+税+各个环节的损耗 一、原料成本 原料成本=每米用纱量X纱价 我们把所有的面料分为没有弹力的面料,纬弹面料,四面弹面料来一一说明。 1.没有弹力的面料 客人给我们的样布或者规格大都是成品,已经染色好了,我们就需要把成品规格还原到坯布规格。 坯布经向密度=成品经向密度X成品门幅/坯布门幅 坯布纬向密度=成品纬向密度X(1—染色缩率) 注:染色缩率,大概全棉的2-5%,涤棉的3-8%,全涤的8-15%,布越薄染色缩率越大,机缸染色比长车染色缩率要大,成品面料蒸烫缩水率要求越小,染色的缩率越大。 公式:经纱用纱量=(经密X门幅X0.65)/经向纱支即:128X63X0.65/21=249.6克 纬纱用纱量=(纬密X门幅X0.65)/纬纱纱支即:60X63X0.65/16=153.6克 0.65是一个系数,很粗糙的一个系数,这里有很多因素影响这个系数的大小,比如织缩率,经向因为有张力的伸长,损耗等等。 这里的每米布的用纱量并不等于成品面料的每米克重,也有一个系数,一般用0.88,我们计算出用纱量是249.6+153.6=403.2克/米,成品的克重大概是403.2X0.88=355克米,平方米克重是355/1.5(门幅)=237g/m2,不同的面料这个系数相差很大,在染色的时候,有很多因素影响这个系数,比如缩率,碱减量,前处理等等,很多时候要靠经验去总结这个系数。 249.6X0.02=4.992元每米 同样,假设16支的棉纱价格是18000元/吨,那么纬向的用纱成本是 153.6X0.018=2.76元每米 这个规格的面料原料成本就是4.992+2.76=7.75元每米。 2.纬弹面料 常规的纬弹面料都有相对应的坯布,比如: 全棉弹力府绸成品40X40+40D/133X7257/58英寸对应的坯布是96X72上机门幅84英寸 全棉弹力纱卡成品16X16+70D/120X4048/50英寸对应的坯布是90X40上机门幅72英寸 全棉弹力直贡成品32X32+40D/190X8057/58英寸对应的坯布是130X80上机门幅84英寸 其他的不是常规的纬弹面料门幅的缩率就按这个比例计算,一般的门幅缩率是30%左右,把成品的规格还原成坯布的规格,然后再按没有弹力的面料的用纱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用纱量,原料成本 3.四面弹面料 方法是一样的,也要把成品的面料规格还原到坯布的上机规格,再按没有弹力的计算方式计算。 比如全棉四面弹,成品的规格是32s/2+70Dx32s/2+70d密度是100X60/英寸,门幅是46英寸,还原成坯布的上机规格应该是密度为65x46门幅是72英寸,(纬向缩率为35%,经向缩率为23%,一般是长车扎染),按照前面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用纱量:(65+46)x72x0.65/16=325g/m(经纬向的纱支是一样的就把经纬密度相加),即每米的用纱量是325克。 再比如全涤四面弹,常见的成品规格200d+40dX200d+40密度是118x80/英寸门幅是57/58,还原成坯布的上机规格应该是经纬密度是82x56(全涤四面弹一般都是用溢流缸染色,缩率经纬向都是30%左右)上机门幅是84英寸,200d换算成支数应该是5314/200=26.6支,按照用纱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用纱量:(82+56)x84x0.65/26.6=283g/m。 其他的T/R四面弹,T/C四面弹,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经纬向的缩率大小有所不同,具体的缩率数据要咨询有相关生产经验的人。 根据坯布的用纱量,再考虑到染色的经向缩率,碱减量等等因素,可以大致计算出成品的克重,这个理论计算出来的克重和实际的克重相差很大,一般误差在正负20克每米左右,只能做为参考。 (该答案来自一个业务人员的经验,如有不同建议,请指正) 二、织造费用 织造费主要与纬密有关,其次与织布机有关。 比如一般全棉的用喷气织布机,通常说一毛钱一梭即:纬密除以2.54,再乘以0.1,就是织造费用,例如常规品种全棉府绸40x40 133x72/英寸 ,纬密是72, 算下来的织造费就是72/2.54X0.1=2.83元每米。如果是全化纤长丝的,不用浆纱,织造费可以按8分算。

  • 纺织业的成本核算用什么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由企业选择适用

  • 纺织行业生产成本的核算

    纺织业一般是采用分步法结转成本的。纺织业一般是采用分步法计算成本的。因为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 面料成本=原料成本+织造费用+染色印花后整理加工费+检验打卷包装费用+税+各个环节的损耗。

  • 老师,纺织厂行业的成本核算是用工业的吗

    你好,是的,是这样的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