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业务和不免税业务财务如何处理

2019-12-09 12:25 来源:网友分享
2222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免税收入,也可能会遇到不征税的收入.免税收入和不征税的收入都是不需要交纳税金的,但是二者之间的会计处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免税业务和不免税业务财务如何处理!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会计分录怎么做.

免税业务和不免税业务财务如何处理

答:不征税收入的财税处理

1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三)项所称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进一步明确: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也就是说,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必须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才可以享受不征税收入的待遇,否则,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税函[2008]159号,纳税申报表中的"不征税收入"仅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收入项目明细表》中出现.而企业不征税收入的填报,建议填报附表3《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9行"18、其他"第四列"调减金额".

2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主要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若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政府补助计入损益,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政府补助将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不是权益.

3案例分析1

2009年初,南方供电企业遭受特大冰雪灾害,某供电公司因冰雪灾害造成电网资产受损严重.当前资金不足,为加快恢复建设,按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2000万元的救灾资金,2009年6月1日,省政府批准了该公司的申请,并拨付财政资金2000万元到该公司账户,6月20日购入电网不需安装的设备300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与税法规定一致.为便于计算,假设残值为0,单位为万元.

解析:

税法规定:按照财税[2009]87号文件规定,该企业取得的救灾资金满足3个条件时应作为不征税收入,同时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会计规定:企业在实际收到该财政性资金时应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税法上不计入收入总额,会计与税法的处理一致,不产生暂时性差异.在相关支出实际发生,或形成的资产计算折旧、摊销时,再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但以后每年度会计上确认损益,税法上不计入收入总额,所以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相应的支出或折旧、摊销额也不得在税前扣除,应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处理:以上案例中财政拨款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2009年6月1日收到财政拨款

借:银行存款  2000万

贷:递延收益 2000万

2009年6月20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  3000万

贷:银行存款 3000万

2009年计提折旧,并分摊递延收益

借:管理费用  300万(3000万÷5*2)

贷:累计折旧 300万

借:递延收益   200万(2000万÷5*2)

贷:营业外收入 200万

纳税调整:200万元作为不征税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其支出所形成的资产计提的折旧200万元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另100万元折旧可以税前扣除.

免税业务和不免税业务财务如何处理

免税收入的财税处理

1税法规定免税收入,本身已构成应税收入但予以免除,属于税收优惠项目.具体包括以下4项: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

2会计规定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国债一般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会计上按照确认的利息收入,税法上按国债利息免税,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以需要纳税调整,但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一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即准则解释第3号不再区分是否为清算性股利,而是一律将其作为投资收益性质的股利,计入当期损益.

3案例分析2甲公司2009年以5000万元取得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该投资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相差较小,甲公司采用票面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当年确认国债利息收入25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该国债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2009年底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为5250万元.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规定: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收入,可不作纳税调整直接在税务上确认,利息支出在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前提下可不作纳税调整,直接在税前扣除.即持有至到期投资形成的利息税法与会计协调一致,不产生差异.

所以2009年底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税基础为5250万元,国债利息收入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为0,国债收入免税,属于永久性差异,应按照"调表不调账"的原则纳税调减250万元.

4案例分析3A、B公司都属于居民企业,2009年6月1日A公司以100万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30%的股份.A公司在取得该部分投资后,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2009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为20万元,2010年初宣布分派利润50万元.即B公司当年度对被投资单位分派的50万元利润,不仅全部动用了2009年的20万利润,还动用了2008年及以前的留存收益.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实际分得现金股利=50*30%=15(万元)应确认投资收益=20*30%=6(万元)清算性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6=9(万元)

A公司账务处理:

2009年末按照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00

贷:投资收益   60000

所得税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6=106(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6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5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00

纳税调整:税法上对投资收益以实际发放为标准,2009年没有宣布发放股利,所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0,而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为6万元,汇算清缴时需做纳税调减6万元.

2010年初宣布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00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90000

所得税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0+6-6-9=91(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9万元.应冲回2009年确认的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6万元,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9*25%=2.2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00

贷:所得税费用  15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2500

贷:所得税费用  22500

什么是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一一收入》已于2017 年7 月由财政部修订发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施行; 自2020 年1月1日起,在其他境内上市企业施行; 自2021年1月1日起,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施行.

本文详细介绍了免税业务和不免税业务财务如何处理!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会计分录怎么做,也介绍了什么是收入.作为一名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非常清楚,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虽然都不交纳税金,但是二者会计处理不同.如果你不太明白,那么咨询一下会计学堂在线老师吧.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