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短缺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2018-03-07 14:25 来源:网友分享
3090
现金短缺的会计分录应该如何写呢,“借”与“贷”分别用什么表示?关于这一问题,本篇文章给您带来了一个案例分析,清晰明了,相信您看完后就知道了。

案例分析现金短缺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现金短缺是指计划期现金期末金额与理想现金条款(又称最佳现金条款)相比后的条款。说明如果期末现金余额大于理想现金余额,说明现金有多余,应设法进行投资或归还债务如果期末现金金额小于理想现金余额,则说明现金短缺,应进行筹资予以补足。

现金余额数=期末现金余额-理想现金余额=(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理想现金余额=期初现金余额+净现金流量-理想现金余额

【案例分析】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现金 1000

根据现金盘点表做上述分录。

1、如果责任人赔款

借:现金 1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00

案例分析现金短缺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2、如果“无头案”,领导报批,按报批意见表

借:管理费用 1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00

3、如果是盘盈,也是先分情况处理

借:现金 1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00

4、如果查明支付错误,补支付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000

贷:其他应付款——XX个人 1000

5、无头案,领导报批

借:现金 1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

看完了会计学堂的上述文章,对于现金短缺的会计分录您是否知道怎么写了呢?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的话,需要对本篇文章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短期内多次申请发票增量被预警怎么解
    短期内多次申请发票增量被预警怎么解?众所周知,每一家企业每月领取发票的额度都是有规定的,当企业经营需要的发票额度不够用时,可以按照一定程序想当地税务机关部门申请增加额度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频繁多次申请发票增额,那么肯定会引起税务机构部门的注意,对此相关的解释知识小编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这个对你们以后处理类似问题都有帮助的。
    2025-10-23 19
  • 数电票入账三级复核流程怎么设计
    数电票入账三级复核流程怎么设计?通常来说,数电发票作为企业收款的凭证文件 在财务入账的处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根据小编老师的理解,在企业数电发票的入账过程中也是非常复杂的,常用的三级复核流程主要是包含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部分的,小编老师也将会在下述文章中进行介绍,如果你们对此内容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试试。
    2025-10-27 12
  • 单店收入远低于同规模行业水平怎么解
    单店收入远低于同规模行业水平怎么解?根据小编老师的理解,单从一家店的收入远低于同行业店铺的收入水平,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种的,排除人为原因外。小编老师认为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比如说优化店铺产品和服务,对成本进行控制,提供产品的周转率以及拓展一些更优的渠道;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内容,希望对你们理解有所启发的。
    2025-11-03 7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怎么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怎么处理?通常来说,企业那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情况,在财务会计处理上可以选择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科目来入账核算的;如果减值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初始的成本数额,那么则是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处理的,这些与之相关的财务知识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在下述文章中,有兴趣的学员们都可以来阅读下述文字。
    2025-11-05 6
相关问题
  • 怎么写库存现金短缺的分录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库存现金

  • 现金短缺,因出纳失误,如何写会计分录

    你好,这个分录是借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库存现金 借 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 现金短缺,因出纳失误,如何写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会计凭证的一部分,按会计规则,要求根据交易的性质和内容,把交易记录在账簿中,并给出相应的会计分录。在现金短缺的情况下,你可以把现金账户减少,应收账款账户减少,财务费用增加,税金账户减少等会计分录记录下来。

  • 现金短缺会计分录是什么

    你好,这个是接待处理财产损益贷,现金

  • 现金短缺或溢价的会计分录

    短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借:其他应收款---责任人赔偿   管理费用---无法查明原因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盈余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其他应付款---应支付     营业外收入---无法查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