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公司有两个银行卡付款,供应商给开发票的时候 问
不用,只要是公司账号,均可以的 答
老师好!提成律师的五险账务怎么处理 问
个人部分仍由个人承担吗 答
请问老师,我们是一家生产研发组装的公司,前几年的 问
有必要。第三方可梳理混乱账务、规范进销存成本核算、降低税务风险,还能为后续尽调、上市打基础,弥补内部人员不足 答
老师,请问: 政府财政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 问
一般不能反过来调拨。 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能调钱给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不能反过来调给它们; 一般公共预算能调钱给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但社保基金预算的钱不能调出给其他预算。 答
可以举一个小例子,说明一下,会计政策调整,累计影响 问
同学,你好 累计影响数的计算吗? 你是说哪个科目? 答

预收、应收、预付、应付在往来账中如何应用。
答: 你好 预收:还没有销售货物,提前收到货款 应收:销售货物了,款项还没有收到 预付:还没有购进,就提前付款了 应付:购进了货物,还没有付款
老师,您好,我想把公司的往来账平一下,现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的帐挂得太多,请问我应该怎么平?
答: 这个的话 如果是同一个单位 同时有借方的应收等 和贷方的应付等 是可以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或者虽然单位不同 但签订有三方协议 相互抵消债权债务 也是可以 冲减的哦
报考2022年中级会计职称对学历有什么要求?
答: 报名中级资格考试,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我单位是国有农牧场1950年建场,单位往来账(应收、应付、预付等户)一直挂着多年未处理,现在有什么好的方法处理这些?好多是付不出也要不回的,有哪些依据
答: 对于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应该定期对账,定期清理。 1、其他应收款长时间挂账,分别不同的款项内容,存在以下风险: (1)对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借款,涉及缴纳增值税。 (2)对自然人股东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视同对股东个人的股息红利分配交纳20%个税。 (3)对员工个人借款超期未归还且用于购买房屋或其他,视同工资薪金发放交纳个税。 2、预付账款,需根据形成的原因,做出不同的处理。 (1)如果是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可以做为资产损失。并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专项申报。 (2)如果是实际货物或相关的成本已经发生,只是没有取得发票,未作账务处理,建议做相关账务处理。 注意:因未取得合法有效凭据,相关成本费用不得税前列支。 3、应付款项(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如果确认无法支付,应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同时需要注意: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的对方如果是自然人,还可能会涉及扣缴个人所得税。 政策依据: 1、财税〔2016〕36号 各种占用、拆借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利息(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等)收入、信用卡透支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融资融券收取的利息收入,以及融资性售后回租、押汇、罚息、票据贴现、转贷等业务取得的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 2、财税[2003]158号 第二条规定:关于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长期不还的处理问题。纳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财税〔2008〕83号 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向企业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将所有权登记为投资者、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且借款年度终了后未归还借款的应依法征税。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或其家庭成员取得的上述所得,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利润分配,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上述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个人投资者或其家庭成员取得的上述所得,视为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其他人员取得的上述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4、国税函[1997]656号 扣缴义务人将属于纳税义务人应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通过扣缴义务人的往来会计科目分配到个人名下,收入所有人有权随时提取,在这种情况下,扣缴义务人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配到个人名下时,即应认为所得的支付,应按税收法规规定及时代扣代缴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45号



???? 追问
2020-07-27 14:40
许老师 解答
2020-07-27 14:45
???? 追问
2020-07-27 15:31
许老师 解答
2020-07-27 15:33
???? 追问
2020-07-27 15:34
许老师 解答
2020-07-27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