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盘点差异如何处理

2025-07-09 18:43 来源:网友分享
56
存货盘点差异如何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情况,作为企业存货盘点的差异无非有两种情况的,第一种就是盘点数量要大于账面上的数量,这个结果就是盘盈;第二种的情况就是盘点数量要小于账面上的数量,那么这个结果就是盘亏;不管是盘盈和盘亏的情况在会计处理上都是需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的科目来核算的,相关的介绍资料都在这里,有兴趣的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学习。

存货盘点差异如何处理

存货盘点差异无非两种,一是盘点数量大于账面数量,即盘盈,二是盘点数量小于账面数量,即盘亏。为了保证账实一致,所以需要将账面有误的数据调整成实际数据,即进行存货盘点差异处理。当盘点存货出现盘亏或盘盈时,首先应将差异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这个科目算是一个中转站,等后续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再根据造成存货盘亏或盘盈的原因,分情况进行处理。

我们先来说盘盈的情况:

企业发生盘盈时。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盘盈的情况下,默认为都是管理人员管理不善导致,所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接着来说盘亏的情况,如果查实后,发现是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发生短缺或毁损,此时应当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后,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具体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残料价值)

其他应收款(过失人赔偿的部分)

管理费用(财产净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存货盘点差异如何处理

存货盘点的方法是什么?

企业确定存货的实物数量的方法有两种: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是指企业平时只在账簿中记录存货的增加数,不记录相关的减少数,在期末的时候依据清点所得的实存数来计算当期存货的减少数。

永续盘存制:是指设置各种的数量金额的存货明细账账簿,依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记录材料、产品和商品等的收发或是领退的数量和金额,实时结出账面留存的数量和金额。

存货盘点差异如何处理?综合以上内容所述,小编老师在上文提及到的关于存货盘点差异的知识,相信你们对此处理分录的知识肯定有帮助的;在针对企业的盘亏核算的过程中,则是需要实现调查清楚造成企业盘亏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个原因来处理的;在会计处理分录上则是需要参考上文的会计分录,如果你们对于小编老师阐述的分录还有什么问题,那么都是可以来本网站上免费咨询学习。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留抵退税后发生退货怎么处理
    留抵退税后发生退货怎么处理?一般来说,按照税法的条例规定,针对公司留抵退税之后又发生了退货情况,之前已经抵扣的税额部分还是需要自动补缴该部分的税款,如果是一次性取得留抵退税款全部缴回,那么也可以申请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的政策;关于这个处理的问题相关资料,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给大家,因此如果你们有这方面学习的需求,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试试。
    2025-10-16 11
相关问题
  • 请问一下母婴店存货盘点差异应该如何赔偿,无允许有盘点差异率吗

    盘点可以有正常的损耗,计入管理费用

  • 每月盘点仓存数后,有差异怎么处理?

    你好,做盘亏盘盈就可以的,借待处理财产损益贷,库存商品或者原材料,或者是做相反的。

  • 老师好,年底固定资产盘点需要注意什么?盘点之后的差异如何处理呢?

    盘点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应当进行固定资产账簿记录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 企业应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根据盘点结果填写固定资产盘点表,并与账簿记录核对,对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 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逐笔查明原因,共同编制盘盈、盘亏处理意见,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由财会部门及时调整有关账簿记录,使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 商贸公司进行年中盘点,库存商品账面与实盘形成差异,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如何避免账实不符现象发生?

    你好! 盘盈 借:库存商品 贷:管理费用

  • 存货盘点差异怎么做账?看一个案例

    存货盘点差异的记账原则是,按照实际对存货数量进行登记、核对,以实际情况为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先把原来存货数量和原值取出来,按照帐面数量来计算盘点差异数量; 2、按照差异登记盘点结果,如果差异数量大于0,则记录为盘盈;如果小于0,则记录为盘亏; 3、按盘盈或者盘亏的借贷记帐,根据公司制定的会计政策,计算本次盘点的总费用和会计利润; 4、将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和总费用记录到会计凭证,完成本次存货盘点差异的账务处理。 拓展知识:存货盘点差异处理的账务科目有:存货、费用类科目、其他收入、应付账款等。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能有其他科目,如存货损耗科目、利润分配科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