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是会计人员用来记录和汇总经济业务的工具,通常分为六大类,包括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
1. 资产类:资产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各种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科目的特点是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2. 负债类:负债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各种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应付账款、预收款项等,非流动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负债类科目的特点是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
3. 共同类:共同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共同待摊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4. 权益类:权益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权益类科目的特点是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
5. 成本类:成本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各种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研发支出等。成本类科目的特点是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6. 损益类:损益类科目主要记录企业的各种收入和费用,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投资收益等。损益类科目的特点是收入类科目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费用类科目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拓展知识:会计科目的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实质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实质性原则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本质;完整性原则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连续性原则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连续性,以便进行比较;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