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
首赞
(0/1000)
评论
米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天前
评论
首赞
推荐帖子
坚持坚持坚持
产品成本预算其实就是给产品“算总账”——提前算清楚“咱们接下来生产的产品,每件要花多少钱,所有产品总共要花多少钱”,核心是搞明白“生产产品的成本到底从哪来、一共是多少”。
用开面包店的例子来讲就很清楚:
1. 算“直接花在面包上的钱”:比如做1个面包要200克面粉(面粉5元/斤)、1个鸡蛋(1元/个),这些原材料的总花费(直接材料成本)要从“直接材料预算”里拿数据;
2. 算“烤面包的杂项开销”:比如烤面包的烤箱电费、车间清洁费、机器维修费,这些为生产花的“杂费”(制造费用)要参考“制造费用预算”;


先搞清楚“产品成本预算”是啥——它就是算“咱们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产品,到底要花多少钱”(比如1件衣服的成本是多少),最后还要汇总“所有产品的总成本”。要算准这个成本,必须依赖前面多个预算给的“数据支撑”,就像搭房子要先有地基、墙体一样。

逐个看为什么这些选项是“编制依据”:

- 选项A(销售预算):要参考
销售预算会告诉你“未来要卖多少件产品”。生产产品是为了卖,所以得先知道销量,才能大概确定“至少要生产多少件”(比如卖100件,得生产100件以上才够),进而算这些要卖的产品的总成本,所以销售预算是依据之一。
- 选项B(生产预算):核心依据
生产预算直接告诉你“未来具体要生产多少件产品”(比如确定生产120件)。产品成本是“按件算”的,只有知道了生产数量,才能汇总“120件产品总共花多少钱”,没有生产数量,成本预算就成了“无的放矢”,所以生产预算是关键依据。
- 选项C(直接材料预算):算成本的核心数据
直接材料预算会告诉你“生产1件产品要多少原材料,原材料多少钱1斤”(比如1件衣服要2米布,布10元1米)。这部分“原材料钱”是产品成本的大头,不算清楚原材料花多少钱,就没法算产品的总成本,所以直接材料预算必须参考。
- 选项D(制造费用预算):不能漏的成本
制造费用是生产产品时除了原材料、人工之外的“杂项开销”(比如车间电费、机器修理费)。这些钱也是为了生产产品花的,得算进产品成本里(比如120件产品总共花了600元电费,平均每件摊5元),所以制造费用预算也是重要依据。

简单说:要算“产品成本”,得先知道“卖多少、产多少”(靠销售和生产预算),再算“生产要花的原材料钱”(靠直接材料预算)和“车间杂项开销”(靠制造费用预算),四个预算缺一不可,所以都是编制依据。
股票分割其实就是把公司的股票“拆碎了”,核心是“数量变多、面值变小、总价值不变”,用个生活例子就能懂:

比如你手里有一张100元的购物卡(相当于1股面值100元的股票),现在商场说“1张100元卡拆成2张50元卡”(相当于“1拆2”的股票分割)。

拆完后,你手里的卡从1张变成了2张(股票数量变多),每张卡的面值从100元变成50元(股票面值变小),但你能买的东西总价还是100元(你持有的股票总价值没变化,公司归股东的“总家底”也没变化)。

公司搞股票分割,通常是想让股价变低(比如原本100元1股,拆后50元1股),方便更多人买,让股票交易更活跃,但对股东手里的实际权益没影响——不会多赚钱,也不会少赚钱。


首先直接说答案:这道题选 C、D。下面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股票分割”和每个选项的对错:

先搞懂“股票分割”是啥——比如你手里有1张100元面值的股票,公司搞“1拆2”的分割,就变成2张50元面值的股票。你的总持股金额没变化(还是100元),只是股票数量变多、每张面值变小了。

逐个看选项对不对:

- 选项A(会引起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变化):对的
比如公司原本有100万股股票,“1拆2”后就变成200万股,数量明显变多了,所以A表述正确,不是答案。
- 选项B(会引起每股股票面值变化):对的
就像前面的例子,原本每股面值100元,拆分后变成每股50元,面值变小了(如果是“合股”,面值会变大,但本质也是面值变化),所以B表述正确,不是答案。
- 选项C(会引起股东权益总额变化):错的
股东权益总额就是公司归股东的“总家底”(比如净资产)。拆分后,只是股票数量和面值变了,公司的家底没增没减(你手里的股票总价值也没变),所以总额不变,C表述错误,是答案。
- 选项D(会引起股东权益内部结构变化):错的
股东权益内部结构,就是“总家底”里的细分项(比如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拆分股票时,这些细分项的金额都没动(比如原本股本1亿元,拆分后还是1亿元,只是从“100万股×100元”变成“200万股×50元”),内部结构没变化,所以D表述错误,是答案。
首先直接说答案:这道题选 B、D。下面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因素分析法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先算出“过去正常情况下需要多少资金”,再根据未来收入变化算“未来要多/少花多少钱”。要算准第一步,就必须考虑两个关键因素:

1. 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选项B)
“基期”就是“过去的某个参考期”(比如去年),“平均占用额”就是这一年里企业大概总共占着多少钱(比如买原材料、存货物、给员工发工资的钱)。这是算未来资金需求的“基础数据”,没有过去的平均占用额,就没法估算未来。
2. 不合理资金占用额(选项D)
过去的资金占用里,可能有“浪费”或“没必要花的钱”(比如堆了太多卖不出去的存货、多付了没必要的预付款)。这些“不合理”的钱未来可以省下来,所以算需求时必须从“基期平均占用额”里减掉,才能得到“真实需要的基础资金”。

而选项A(最高收入期资金占用量)和C(最低收入期资金占用量),是另一类预测方法“销售百分比法”里会用的,用来找资金和收入的关系,和因素分析法没关系,所以不选。


因素分析法其实就是一种“算未来要花多少钱”的简单方法,核心思路就两步,用大白话讲特别好懂:

1. 先算“过去正常要花多少钱”
比如你去年开奶茶店,平均每个月要花5万块(买原料、付房租等),这就是“基期平均占用额”。但这里面可能有浪费——比如你多囤了1万块卖不掉的珍珠(这就是“不合理资金占用额”),那去年“正常经营其实只需要4万”(5万-1万)。
2. 再算“未来会比过去多花/少花多少钱”
假设今年你预计奶茶销量涨20%,那需要的钱也会跟着涨。用“过去正常的4万”乘以“20%的涨幅”,就能算出今年要多花8000块,再加上原来的4万,就是今年大概需要的4万8千块。

简单说,就是先把过去的钱“挤干水分”(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再根据未来的变化(比如销量涨落)算新的钱数。
首先直接给答案: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 B(可以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C(可以改变资本结构)、D(可以巩固控股股东既有的控制权)。

用大白话先讲核心:“股票回购”就是公司用自己的钱,从市场上把已经发行出去的自家股票买回来。买完后这些股票通常会被注销,或者暂时存着(叫“库存股”),总的来说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自家股票变少了。

再逐个分析选项:

- A(可以降低财务杠杆):错。财务杠杆简单说就是“公司用借的钱做事的比例”。回购股票要花公司的钱,要么用手里的现金(会减少公司“自有资金”相对比例),要么借钱回购(直接增加负债),两种情况都会让财务杠杆升高,而不是降低。
- B(可以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对。公司最了解自己的价值,如果它愿意花钱买自家股票,潜台词就是“现在股价太低了,实际值更多钱”,这会给市场传递信心,可能吸引投资者买,推动股价上涨。
- C(可以改变资本结构):对。资本结构就是“公司的钱里,自有资金(比如股东投入的钱)和借来的钱(负债)的比例”。回购股票会减少“自有资金”(因为股票注销后,股东权益变少),不管用现金还是借钱回购,都会让自有资金和负债的比例发生变化,也就是改变了资本结构。
- D(可以巩固控股股东既有的控制权):对。市面上流通的股票总数变少了,控股股东手里持有的股票数量没变,那他持有的股份比例就会提高(比如原来100股里占50股,比例50%;回购后剩80股,还是占50股,比例就成了62.5%),控制权自然更稳固。
B应采用询价
达到5%+3日内公告
努力提高自己
中级考试交流圈
中级考试学习交流,打卡,报团学习~
写作业
(0/1000)
发布
举报
取消
确定
请完成实名认证

应网络实名制要求,完成实名认证后才可以发表文章视频等内容,以保护账号安全。 (点击去认证)

取消
确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