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按抵押借款处理

2018-07-17 17:27 来源:网友分享
2521
融资租赁按抵押借款处理是如何做的,会计学堂小编为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融资租赁抵押借款的概念,就是说拿房去贷款抵押按月支付,这个就是抵押借款,这个财务处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具体的操作请看下文!

融资租赁按抵押借款处理

抵押贷款又分最高限额抵押与传统抵押形式两种,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是有别于传统抵押制度的新抵押制度,它与传统抵押制度相比,区别在于:

(1)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债权为不确定债权;

(2)最高限额抵押所担保的债权通常为将来的债权;

(3)最高限额抵押必须预定最高限额外负担;

(4)最高限额抵押权不随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最高限额抵押权虽然比传统抵押权的更具有独立性,但最高额抵押权仍属担保物,其设立方式,效力与传统抵押权并无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融资租赁的方式主要有经营性租赁、直接融资租赁、出售回租以及委托租赁,而抵押贷款的形式主要分为最高限额抵押与传统抵押形式两种.

融资租赁按抵押借款处理

例题:2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特大型设备.合同约定,甲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价款.该设备价款共计9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在20×7年至2×11年的5年内每半年支付90万元,每年的付款日期分别为当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

20×7年1月1日,设备如期运抵甲公司并开始安装.20×7年12月31日,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安装费398 530.60元,已用银行存款付讫.

假定甲公司的适用的6个月折现率为10%.

(1)购买价款的现值为:900 000×(P/A,10%,10)=900 000×6.1446=5 530 140(元)

20×7年1月1日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设备 5 530 140

未确认融资费用 3 469 860

贷:长期应付款--乙公司 9 000 000

借:在建工程--××设备

未确认融资费用→未来应付利息

贷:长期应付款→未来应付本金和利息

(2)确定信用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如表5-1所示:

表5-1        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20×7年1月1日        单位:元

日期分期付款额确认的融资费用应付本金减少额应付

上面小编介绍了融资租赁按抵押借款处理是怎么做的,上文小编举例一个案例,就是分期付款,且付款中有利息,至于如何计算,请看上文详细介绍!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
  • 你好公司在建工程(机器设备抵押融资租赁借款会计账务处理如何做)

    按照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处理,按照融资租赁资产入账,每月提取折旧,每月分摊相关的利息费用。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借:长期应付款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 融资租赁跟动产抵押是需要同时进行的吗?还是说融资租赁不需要动产抵押呢?如果融资租赁的同时又有动产抵押,那说明什么问题呢?并且融资租赁出租方跟动产抵押的抵押权人是同一人。

    融资租赁跟动产抵押是需要同时进行的,并且融资租赁出租方跟动产抵押的抵押权人是同一人。

  • 老师你好我们公司抵押的融资租赁借款怎么做分录呢?

    你好;   描述下业务 这样好判断 ; 你们抵押的 融资租赁借款具体业务是什么 

  • 以公司现有的设备抵押做融资租赁(2年期),收到融资租赁公司的款项、每月支付租金、以及收到租金发票该如何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

  • 以公司现有的设备抵押做融资租赁(2年期),收到融资租赁公司的款项、每月支付租金、以及收到租金发票该如何账务处理?

    承租人的账务处理 出租人的账务处理 1.租赁开始日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孰低+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等 借: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营业外收入(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反之,借记“营业外支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2.未确认融资费用/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期初应付本金的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租赁收入 (期初长期应收款的摊余成本乘以租赁内含利率) 3.折旧的计提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注意:折旧期间,如果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应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使用寿命作为折旧期间;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承租人能够取得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则应以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者作为折旧期间。折旧总额,如果没有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资产的担保余值,则应计折旧总额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有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资产的担保余值,则应计折旧总额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扣除该担保余值后的余额 不计提折旧 4、支付租金/收到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 5.或有租金的处理 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A. 当期收入以销售百分比、使用量等为依据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B.以物价指数为依据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收入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贷:租赁收入(例如经营分享收入等) 6.履约成本(承租人特有的处理) 履约成本发生时通常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承租人特有的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不存在处理 7.未担保余值的处理(出租人特有的处理) 不存在处理 A.未担保余值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 租赁投资净额等于(最低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即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当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金额大于租赁投资净额减少额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资产减值损失 B.恢复已经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 借: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未担保余值减值恢复的金额大于租赁投资净额增加的额时,差额的处理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未实现融资收益 8.应收融资租赁款坏账准备的计提 不存在处理 按照应收租赁款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部分计提减值,这部分指的指最低租赁收款额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部分。 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减值准备,应该确认坏账损失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已确认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9.返还租赁资产时 A.存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的担保余值 期满时将固定资产的账户结平,此时固定资产转出的账面价值等于担保余值的金额 借:累计折旧   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担保余值的金额)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 B. 不存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的担保余值 ,期满时将固定资产账户结平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 A.存在担保余值,不存在未担保余值的情况 收回资产时,融资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照账面价值来计量的,而不是按照收回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此时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担保余值的金额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长期应收款 如果收回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担保余值,那么应向承租人收取价值损失补偿金:这个损失在收回的分录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将该资产处置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一般融资租赁收回的资产不能够在继续使用,而是处置了。 收回补偿金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B.存在担保余值,存在未担保余值的情况 收回的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担保余值加上未担保余值的金额 分录是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长期应收款(担保余值)     未担保余值 收回的资产的价值扣除未担保余值之后的金额小于担保余值时,应向承租人收取补偿金 分录是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C.不存在担保余值,但是存在未担保余值的情况 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等于未担保余值 借:融资租赁资产   贷:未担保余值 D.不存在担保余值,也不存在未担保余值的情况 不作会计处理。 10.优惠续租 A.承租人行使优惠续租权,视同该租赁一直存在而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可能分配未确认融资费用 B.承租人不行使优惠续租权,返还租赁资产,比照上述返还资产处理 支付违约金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A.承租人行使优惠续租权,出租人视同该租赁一直存在而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可能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 B.收回资产,比照上述返还租赁资产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11.留购租赁资产时 行使优惠购买权 借:长期应付款(优惠购买的价格)   贷:银行存款 结转资产的所有权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 收到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优惠购买的价格) 如果存在未担保余值的时 借:营业外支出   贷:未担保余值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