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2017-06-27 13:58 来源:网友分享
2652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将缴纳的印花税列入管理费用(注:现按照cc文的规定计入“税金及附加”),已相应予以扣除。

案例例:A房地产企业销售自己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假设转让取得的含税收入为15000万元,扣除项目中,土地出让金为3000万元,开发成本中建筑材料为3000万元,外包建筑人工为1000万元,房地产开发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为1200万元(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也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房地产开发费用的计算扣除比例为10%。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第九条:细则中规定允许扣除的印花税,是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印花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其缴纳的印花税列入管理费用(注:现按照cc文的规定计入“税金及附加”),已相应予以扣除。其他的土地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允许扣除在转让时缴纳的印花税。即房开企业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印花税是不能扣除的。

故,此处“如果忽略印花税”的说法不妥。

营改增后,假设A企业所有成本均取得按照适用税率计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转让房地产应缴纳增值税=(15000-3000)÷(1+11%)×11%=1189.19(万元),不含税转让收入=15000-1189.19=13810.81(万元)。

各项扣除项目的金额为:

1.土地出让金3000万元;

2.开发成本=3000÷(1+17%)+1000÷(1+11%)=3465(万元);

3.开发费用=(土地出让金+开发成本)×10%=(3000+3465)×10%=646.5(万元);

4.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1189.19-3000÷(1+17%)×17%-1000÷(1+11%)×11%]×(7%+3%+2%)=78.5(万元);

5.加计扣除=(土地出让金+开发成本)×20%=(3000+3465)×20%=1293(万元)。

以上5项扣除金额合计为8483万元,则土地增值率=(13810.81-8483)÷8483×100%=63%,适用税率为40%,速算扣除系数为5%。应缴纳土地增值税=(13810.81-8483)×40%-8483×5%=1706.97(万元)。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3号)第三条规定,土地增值税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为不含增值税收入。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规定的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在销项税额中计算抵扣的,不计入扣除项目,不允许在销项税额中计算抵扣的,可以计入扣除项目。

再结合财会[2016]22号规定,即“销项税额抵减”专栏,记录一般纳税人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因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

可以得知:房地产企业在结转“开发成本—土地成本”时,应考虑“销项税额抵减”,即用“销项税额抵减”冲减“开发成本—土地成本”,即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抵减)”贷记“开发成本—土地”,否则,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允许扣除的土地成本被两次扣除。

故,原文中允许扣除的“土地出让金”应该是2702.7(3000-297.3)万元,其他与“土地出让金”有关的数据需重新计算。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
  • 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有什么影响?

    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有利。根据营改增政策,企业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相较于原有的地方税收减轻,由原有的3%-5%的税率降低为2%。 二、营改增增加土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营改增要求企业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而原有政策只针对在售土地和投资项目发放的土地赋予征税资格,但营改增要求企业获得的其他土地也要缴纳土地增值税。 三、营改增拓宽土地增值税纳税人范围。营改增要求企业按法定税率缴纳土地增值税,而不仅仅限于那些特定的税种纳税人缴纳。因此,以前只有少数罕有的企业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而现在则增加了大量企业的纳税范围,这就意味着财政收入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之,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利于企业减轻负担,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 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对企业有影响吗

    怎么个核定法,土增一般卖完后或差不多卖完,然后清算的。

  • “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避免税负影响的有效对策?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业的积极影响 1、不动产抵扣加速更新改造 “营改增”之后,由于企业新建或是购买厂房,以及厂房修缮、道路绿化等花费都可以作为进项税抵扣,这有助于加速各个行业企业投资改造的步伐。例如,某企业购入价值1000万元的房屋用来出租,则进项税额为99万元(1000/(1+11%)×11%=99),而年租金100万元,其销项税额为9.9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如无其他进销业务发生,该企业10年内都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企业将更愿意增加不动产方面的投入。 2、商业地产购买需求被激发 房地产纳入营改增范围另一个重大利好是对商业地产。营改增将有利于促进商业地产的去库存。根据政策规定,2016年5月1日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取得的进项税额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由于企业购买不动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这将激发自用型买家对于商业和工业房地产的购买需求。去年全国商业地产的交易量达到25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国内企业占到八成的比例,外资占两成。目前国内约有15万家国有企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租赁写字楼来办公的,由于金融和服务企业也被纳入营改增范围,这可能会引起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大量中国金融机构由租改购的效应,保险公司有望成为国内外投资市场的最大买家之一。 3、土地抵扣可增加获利空间 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出让金一般占整个成本的30%到40%,是开发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营改增”后,土地可被视为抵扣项目,这将有利于开发商减轻缴税负担。例如:某楼盘房价每平米1万元,土地成本每平米0.5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0.5)/1.11*11%=0.05万元,不考虑其他任何抵扣,这家企业的税负已经降到了5%,与营业税环境下持平。加上其他抵扣,该房地产企业有望减税。当然,如果土地成本的比重很低,而相应的抵扣又不足的情况下,房产企业的税负还是较重的。 4、改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 营业税下,房地产企业应将预售营业款按照5%的税率预缴税,而“营改增”之后,只需按3%的比例预缴增值税,这一改变减轻了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通率。对于现金回报率较高的企业来说,利润的上升空间会更大。 5、二手房税负略有下降 二手房销售由于价内税与价外税计税依据的不同,税负将略有下降。比如,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以100万元销售,按原营业税政策应纳税为:100万元×5%=5万元。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其计税依据需调整为不含税收入,应纳税为:100万元/(1+5%)×5%=4.76万元,相比少交2400元。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业的其他影响 1、税负增减无法定论 “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业是按销售额的5%征收营业税。按财政部公布的信息,“营改增”铺开试点后,房地产业将按销项与进项的差额,按11%的增值税税率来缴税。 从税率来看,增值税税率看上去比营业税税率有所提高;但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收,而增值税是按差额来征收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获得进项的抵扣。有预计数据显示,实施“营改增”后,房地产全行业税负有望从3960亿元(营业税)减少至3340亿元(增值税),下降幅度约为15%。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涉及诸多采购和产业链条,有一些项目环节暂未形成规范的闭环。如果一些材料供应商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房企便无法将这一项目作为抵扣。具体企业税负是增是减主要取决进项比。 当然“营改增”试点刚刚开始,由于在新的税收体系下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全的结转周期,所以税负是增是减还无法定论。 2、倒逼房地产行业进一步优胜劣汰 “营改增”之后,伴随着房地产公司的招标采购模式及成本核算方法发生改变,公司的成本管控也面临不少挑战。这会倒逼行业进一步优胜劣汰。一些能从正规渠道取得合规票据的、内部管理完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最终税负将会降低,利润增加的同时企业规模也会壮大。而另一些规模较小、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的房地产企业将可能被挤出市场。 3、过渡政策的影响尚不明确 考虑到现实操作中房产企业可能存在的一些困难,政府铺开试点营改增中设置了一定时间的缓冲期。在财政部关于房地产适用税率所规定的要点中,明确在今年4月30日及该日前取得的房地产项目,仍适用于5%的增值税征收率。而在5月1日后取得的房地产项目,企业可分两年抵扣其进项税额。其中,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 另外,对建筑企业来说,一般纳税人按销项减进项的方法计税。但文件给了建筑业企业很大的简易征收选择权,即有甲供材料的工程、清包工方式的工程,都可以选择按3%简易征收。这是本次营改增对建筑业最大的利好,但作为下游的房地产业面临的未知因素就增加了。

  • 营改增对出纳的影响

    营改增后各自涉及的账务、财务、材料等相关问题请财务部所有人员准备各自工作相关的内容,未来工作涉及变更的事项及安排

  • 营改增全面推开后 对原增值税纳税人税负有何影响

    会降低税负率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