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公司是华西公司的母公司。2016年12月31日华东公司应收华西公司账款余额为600万元,年初应收华西公司账款余额为500万元。假定华东公司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为10%;两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得税税率为25%。税法规定,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则2016年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对当年合并净利润的影响为()万元 这道题为什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1580
2020-03-13
请问税务审计会审计原料领用量与产品入库量的比率吗
1/514
2021-02-21
请问税务审计会审计原料领用量与产品入库量的比率吗
1/730
2021-02-21
请问税务审计会审计原料领用量与产品入库量的比率吗
1/585
2021-02-22
投资比例这样填,没百分比号??
1/1229
2019-04-03
清理固定资产耗用的材料成本为什么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借方。
1/4267
2020-07-12
老师,成本核算用分类法可以举个例子吗?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用分类法
1/336
2022-02-21
比较有利,无利差额,只是权益法下,才比较是吗?
1/688
2023-03-15
电商企业,一些金额不大的合理损耗,例如酱油瓶打碎了,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还要报税务机关吗?
2/1062
2017-01-12
(三)计算分析题 1. 己知:某公司从事单一产品生产,连续三年销售量均为 1000 件,而三年的产量分 别为 1000 件、1200 件和 800件。单位产品销价为 200 元,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 本,两项费用各年总额均为 50000 元,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 9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为 20000 元。第一年的期初存货量为零 要求: (1)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第一年的营业利润。 (2)不用计算,直接判断第二年和第三年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 (3)按照利润差额简算法分别计算第二年和第三年两种成本法的利润差额, (4)不用编利润表,计算第二年和第三年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 (5)根据本题计算结果,验证两种成本法广义利润差额特殊变动规律的合理性。
2/6451
2021-11-18
星晨公司上年销售额为30000万元,销售净利率为8%,股利发放为净利润的60%,固定资产尚有生产能力。星晨公司上年资产负债表如下。公司预计本年销售额将达到35000万元,股利发放比例保持上年水平,留存收益可抵充筹资额。要求:预测本年公司需要筹资的资金量和对外筹资的资金量
1/1426
2021-10-27
老师,您好!我们公司是做土石方工程和运输一体,土石方工程中需要用车辆运输土,产生的油费,和保险摊销没法区分的情况下,平时去别人工地拉土产生得油费,车辆损耗等可以全部做到工程施工吗?后面再按比例结转?
1/564
2021-07-15
要算A和S 对比比例怎么算
1/571
2018-05-08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该公式中的“现金净流量总额”,在现金流量表中对应哪一栏?请老师指导,谢谢
1/1491
2020-04-26
公司名下没有车,但油票报销比例大,签个私车公用的协议,去发票税率太高,可不可以合同约定不支付租金,只报销相关费用,到底该怎么操作会比较好了?
2/940
2018-09-29
零余额账户购进 固定资产凭证录入实例
2/1423
2017-03-25
甲企业发生广告费用15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准予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为1000万元,其余可以结转以后年度扣除.请问例子中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是多少?
1/874
2020-08-08
某工业企业本月生产C产品,月末在产品30件,单位产品原材料费用定额40元,所有在产品的累计工时定额为250小时,每小时费用定额分别为:直接人工5元,制造费用3元,月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月生产费用合计为:直接材料费用5800元,直接人工8800元,制造费用5600元,该产品所耗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请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
1/668
2021-04-20
某工业企业本月生产C产品,月末在产品30件,单位产品原材料费用定额40元,所有在产品的累计工时定额为250小时,每小时费用定额分别为:直接人工5元,制造费用3元,月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月生产费用合计为:直接材料费用5800元,直接人工8800元,制造费用5600元,该产品所耗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请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
1/1739
2020-06-03
某企业9月份耗用原材料A10000元,用于生产甲产品耗用5000元,生产乙产品耗用3000元,供电车间耗用500元,机修车间耗用800元,管理部门耗用500元,销售部门耗用200元,请写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2/330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