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定义分析
"财政应返还额度":本明细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可以使用的以前年度财政直接支付资金额度和财政应返还的财政授权支付资金额度.
"财政拨款结转":本科目核算单位取得的同级财政拨款结转资金的调整、结转和滚存情况.
怎么调整以前的财政应返还额度
如果是收到过的财政返还,则原来已经账务处理的,冲回原凭证,如果还没有收到返还,不需要账务处理.
如果你们只是接到额度通知还没有收到返还,则不需要做任何账务处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果财政拨款收回则冲减你的事业收入即可.
差额分析
正常的情况下,财政拨款结转与财政应返还额度的年末余额应该是相等的.
究其本质原因在日常核算中,财政拨款支出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之间的差额,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比如:期末零余额账户支出小于财政拨款支出,会产生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大于财政应返还额度情况.
原因一:基本户垫资,零余额账户未归垫资金.
基本户垫支财政拨款支出,零余额账户没有进行归垫,年末对账的时候,导致零余额账户的支出小于财政拨款支出,从而导致年末决算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余额大于财政拨款结转的数额.
解决方案:发生基本户垫资款项,零余额账户应及时归垫资金.为避免忘记归垫基本户资金,应将基本户垫资款项列为其他应收款,暂不列财政拨款支出.待零余额归垫基本户时,再列财政拨款支出,也避免了财政拨款不到位,财政拨款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
最好的方法是发生基本户垫资款项,比如应在基本户垫支的个人所得税、水电费时,应先将零余额转入基本户,付款时直接列财政拨款支出.如垫支其他款项,应首先列其他应收款,待财政拨付资金归垫基本户之后再行列支.
原因二:列支出未付款
比如事业单位对收款单位开具全款发票,单位只能部分付款,比如分期付款事项或质量保证金事项.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前,面对这一情况,有些单位即将全款发票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导致期末财政拨款支出大于零余额支出,也就会导致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要大于财政拨款结转的数额.(前提单位不会产生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后,由于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在新旧衔接之时,对已计入支出未付款项目要进行调增处理,所以在预算会计下,并不会产生财政应返还额度大于财政拨款结转的情况,二者应该是一一对应的.
所以政府会计制度之后,列支出未付款这一情况并不会导致两者出现差额.
原因三:单位使用借款资金或不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比如其他应付款支付财政拨款支出,会导致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大于财政拨款结转,有的单位甚至财政拨款结转期末余额会出现负数.
对于此类情况,在政府会计改革之后,确认财政拨款支出首先要明确资金来源,即要求明确"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没有财政拨款的经费来源是不能确认财政拨款支出的,这里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使用其他资金,何时能够确认财政拨款支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待以后文章详解,如果属于财政拨款支出项目,应考虑首先列其他应收款-垫支财政拨款支出.
以上文章内容,完全是针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旧衔接的过程中,出现财政应返还额度大于财政拨款结转的问题而写的,单位如果出现这一问题,要客观分析,努力找到原因,进行调账处理,确保各项预算结余项目与实际相符.
另外单位在新旧衔接时,如果财政拨款结转大于财政应返还额度,应该属于正常情况,比如存在借出可收回款项.
无论出现何种问题,我想财务人员应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努力分析差额出现的原因,为正确做好新旧衔接工作和学习理解政府会计打好基础.
期末,很多单位都会将零余额与财政拨款支出进行对账,很多单位会出现对不上账或无法对账的问题,我想在此强调的是对账之后,要针对差错找到如何避免差错的办法或措施.如何改变现有的账务处理方式,在核算尽量避免二者出现差额以及对不上账的问题,这才是根本所在.
以上就是怎么调整以前的财政应返还额度的主要内容,财政应返还额度是上年拨款收支结转所形成的,上年已经做了收入,本年被财政收回,需要调整上年财政拨款结转,同时冲减财政应返还额度.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