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好,问下:1、企业和电力公司签订的临时供电合 问
- 企业和电力公司签订的临时供电合同和购售电合同:企业和电力公司签订的临时供电合同若属于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62号)规定,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征收印花税。 答
老师你好,就是公司没有钱了,6月份的社保也没有缴纳 问
你好,这个正常他在注销之前都需要付。 答
想问下老师关于购入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 问
您好,不可以。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扣除是税法的规定,是可以一次性所得税税前扣除。但做账还是要依据会计准则,按期进行折旧处理。 答
老师好,报第二季度的印花税时发现第一季度的申报 问
你好这个会有滞纳金的 答
老师,我们有个公司的注册资本是562万,现在有两个股 问
目前甲股东有没有完成实缴呢? 单位净资产总额多少呢? 答

政府会计科目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区别与联系。
答: 学员您好,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区别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有不同的反映对象和使用范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相互取代。主要的区别如下: (一)反映对象的区别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对政府收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类别,政府收支为其反映对象。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则是在行政单位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行政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其反映对象。对比两者,可发现:一方面,政府的收支广于行政单位的收支,除了包含几乎全部的行政单位收支外,还包括事业等单位的收支;另一方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只体现政府的收支方面,不含资产、负债等其他资金运动,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现行政单位全部的资金运动。 (二)使用范围的区别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贯穿于预算工作的全过程,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进行财政分析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行政单位会计属于会计体系,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作为会计程序的其中一步,一方面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资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结果,另一方面核算与监督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 (三)在预算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区别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主要用于编制政府预、决算报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则主要用于预算执行阶段。政府收支预算管理的大致流程是:首先,财政部门按照各预算单位上报、汇总的预算收支指标编制政府财务收支计划,经人大批准成为新一年度预算,其数字化表达形式是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预算报表;再是预算执行过程,这是由财政及各预算单位按其职能分别完成,其数字化表达形式则是通过预算会计体系实现,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基建会计等;最后当整个年度的预算执行进入终结阶段,对预算执行的总结便是决算,其数字化表达形式便是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决算报表。 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联系及对其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因预算管理流程而联系起来。在形式上,预、决算报表财政部门是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但编制数据取自各预算单位的上报和汇总,行政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组成部分,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列数字的取得则依据于会计账簿,因而两者必然需要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种相互关联影响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科目的变化可窥一斑。新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资产、负债、净资产均有较大变动,而收入和支出科目原本就较少,变化不突出,分别由之前的3个科目减为2个科目。收入类中,将“拨入经费”更名为“财政拨款收入”,并取消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支出类中,将“结转自筹基建”归入“经费支出”科目。这种变化与财政改革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国家财政近年来始终要求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在政府收支分类中包含预算外收支,因此核算预算外收支的“预算外收入”及“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不再使用。另外,新制度允许行政单位“因没有相关业务不需要使用的总账科目可以不设”,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删减或合并明细科目。因此在“财政拨款收入”和“经费支出”总账科目下的明细设置要与政府预决算的统计相挂钩。 “财政拨款收入”是用来支持单位正常运行的,因此该科目首先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二级科目,再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设置三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则对应的是支出经济分类,其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二级科目后,再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设置三级科目。
老师,张艺老师讲的政府会计有个科目与课本不一样
答: 你看的教材是官方教材吗
一名会计如何让领导给你主动加薪?
答: 都说财务会计越老越吃香,实际上是这样吗?其实不管年龄工龄如何
你好,在新政府会计中有价证券做什么科目
答: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有价证券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有价证券”科目,新旧制度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转账时,应将原账中“有价证券”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收款”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