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得和损失是什么科目

2020-02-16 10:31 来源:网友分享
12147
利得和损失的问题大家也许都不是很熟悉,小编首先为大家解释下这是企业日常的活动外形成的对于企业有关的经济利益相关的活动的流入或者流出,那么利得和损失是什么科目呢,下面会计学堂小编就这个问题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利得和损失是什么科目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1、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通常通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企业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等,会计处理上主要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总共两大类。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权益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其中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计入“营业外收入”。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计入“营业外支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通常指的是“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核算内容,如下: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2、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贷方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3、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4、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5、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分拆时,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票投资”涉及到外币业务的,汇兑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利得和损失是什么科目

什么是利得和损失

「利得」指得是非因本业活动而产生的「资源流入」,跟收益类似。

「损失」则是指非因本业活动而产生的「资源流出」,跟费用类似。

一般常见的「利得」有:利息收入、处分资产利益、汇兑收益等...而「损失」则有:利息费用、处分资产损失、汇兑损失等。

这里举了3种常见的业外活动,

因为影响损益的方向不同,就分别成了「利得」或「损失」,目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只要是非本业活动,产生的损益就是「利得」或「损失」。通常我们在综合损益表上,不容易看到一家公司在同一段期间内,同时揭露既有发生汇兑损失又同时认列汇兑收益的情形,

这是因为业外活动的损益是用"损、益抵销后的净额"来表达。

假设公司在18年因持有美金,亏了10元的汇差,同时因持有人民币而赚了30元的利得。这时企业在财报上只会揭露说,它在18年发生了汇兑利益20元,而不会揭露:汇兑利益30元,汇兑损失10元,只揭露赚了20元,就是所谓的净额表达。但是,在本业的部分,「收益」和「费用」却是以"总额"来表达,

例如,销货卖了300元,费用花了250元,结果净赚了50元,这些资讯在财报上都必须揭露,而不能只揭露「营益利益」50元。

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本业营运活动的情况、绩效如何,是外部人最为关心的。而业外活动,通常不是公司管理者能完全掌控的,就像汇兑损益是因为货币价值的波动而产生。一家公司会成功,靠的是本业的强健获利能力,而不是一时的业外损益。所以会计上才会要求「本业」的资讯要充分、完整的揭露。而业外的部分可以较为简便的以净额的方式表达。

但是,像「利息费用」、「利息收入」这种的具有特别意义的资讯,对「债权人」来说仍是相当重要,所以才会被要求仍以总额表达,这是一个例外。

利得和损失是什么科目的问题会计学堂小编就为大家讲到这里了,同时小编还为大家讲述了什么是利得和损失的相关内容,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总共两大类,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网站更新。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